2025 春季【佳作】07.普發現金政策的兩難
2025 春季【佳作】
作品名稱 | 07.普發現金政策的兩難 (點選可觀看全文) |
得獎人 | 林O育 |
評審評語
這篇文章的一大優點,就是有很明確的問題意識。在前言中,也做了基本的文獻回顧,清楚告訴讀者為何台灣的普發現金政策仍有檢討的空間與研究價值。章節安排也相當井然有序,先談2023年台灣首次普發現金的緣起,接著再以「經濟效率」與「乘數效果」說明作者用來評估普發現金利弊的核心原則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也能細心解釋專有名詞,讓一般讀者也能讀懂專業內容。後續更進行跨國比較,以新加坡為主要案例說明,因制度不同,普發現金政策會有不同的效果,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對比。這樣的比較視野與論證方式,也是這篇文章頗具可讀性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在「誰應該得到笛子」這一節,引用較軟性的故事來介紹理論,回頭呼應全文主題,是很有巧思的安排。
當然,還有一些可以再加強的地方。例如題目「普發現金的兩難」太過簡短,無法讓讀者光憑題目就掌握全文的焦點。也就是說,除了「普發現金」之外,「台灣」、「時間背景」乃至於作者所採取的「視角」(比較視角、經濟視角、政治視角等等),都可以再納入題目中。此外,或許是受限於作業時間,作者在談到澳門與香港時,將兩者一併納入「極權中國」的脈絡裡,對於其實存在的細微體制差異掌握還不夠精確;事實上,也沒有對「極權」的推論提出證明,這樣就容易引起質疑。最後,「誰應該得到笛子」這一節雖頗具巧思,但因為篇幅不長,證據力也並非最關鍵,其實可以考慮移到結論中,不必另闢章節。這些都是未來在撰寫更正式的學術論文時,可以再思考與改進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