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2018 秋季【優選】淺談〈國葬〉位《臺北人》末篇的含意

2018 秋季【優選】淺談〈國葬〉位《臺北人》末篇的含意

作品名稱 淺談〈國葬〉位《臺北人》末篇的含意(點選可觀看全文)
得獎人 文O壹

評審評語


       乍見之下,作者在題目上的保守策略,並未充分展現論述上的企圖,甚至會浮現與歐陽子著作相近的印象。但是在內文的具體思維上,作者將〈國葬〉的篇名拆解成「國」、「葬」等概念,循此概念又再探討文本的「始」與「末」的問題;不僅精彩的思辨令人深刻,將「始」、「末」扣緊「昔」、「今」,也讓〈國葬〉成為末日黃花的最佳註腳。除此之外,作者在文筆的機鋒上,展現了緊密層疊的重重結構,與彼此呼應的因果關係,此皆本文難得之處,恰也成為本文遺珠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作者在本文中反覆論述的核心問題,在於《臺北人》︰「串聯一體,更可探究出更深層、更廣闊的書中涵義。」換言之,這不能視為十四篇的短篇小說,而是一個流轉在「今」、「昔」之際的一個概念︰「臺北人」。為了這個構想,作者必須將十四篇的短篇小說,扔進調理機中粉碎重製,才能淬鍊出「臺北人」風味的分子料理。但是,這個企圖心,並沒有在文章中呈現,尤其在「二、〈國葬〉與其他篇章人物的關係」中,這些「其他篇章」仍未化約為足夠的乳化效果,就急著上桌;又匆匆展現將「臺北人」作為一個概念後,〈國葬〉如何由此獲得一種新的閱讀法,而未讓其他「臺北人」同時浸潤其中,與之形成化學反應,都會讓這份料理的完成度大打折扣。

       作者或因時間的因素,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將所有構想醞釀熟成,因而在題目上流露一種試營運下的保留心態;但是,從學期報告的角度論之,本文想法的呈現,不僅令人豔羨,也值得嘉許。


評審老師:謝明憲

 

 

瀏覽數: